Quantcast
Channel: NGO觀點
Viewing all 90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

健康老!不怕老! 銀髮樂齡好自在

$
0
0


首播 10月3日(四)     晚20:00
重播 10月6日(日)     早05:00

與談人:
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 林依瑩
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理事長 黃富順
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執行長  謝瀛華


十月一日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老人日,聯合國早在二十年前便以「獨立、參與、照顧、自我實現、尊嚴」作為老人綱領的要點。

台灣不是全球最「老」的國家,卻是全球「老得最快」的國家,2025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,將超過20%,變成和現在的日本一樣是個真正的「老人國」。當社會五分之一都是老人,會是什麼模樣?台灣老化速度比預期嚴重,人口老化問題來勢洶洶,我們都準備好勇敢面對變老的事實了嗎?根據調查顯示,臺灣老人自殺率在所有年齡層中是最高的,且老人憂鬱的盛行率也接近兩成。台灣老人不快樂?


人都會有變老的一天,你想過要過一個怎麼樣的老年生活嗎?平均10個老人就有1個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!老化是身體自然的生理衰退現象,如何作好邁向老化的準備、又老得健康?醫界全面推動「成功老化」的觀念是什麼?如何可以自在生活不怕老?


 「活到老、學到老」可不是空話,各地都有長青才藝課程,讓長者退而不休,不必宅在家。各個社區活動中心大多都會開設鐘點才藝班,讓長者各依所好怡情養性,現在也出現一週五天的長青學堂,讓長者每天都有學習機會。朝陽科技大學更是首創「幼老園」,讓阿公阿媽有機會和孫兒一起上學,實踐代間融合的理念。


活力老化不是口號,必須讓老年人得到完整的照顧和參與社會的機會,才能保有生活尊嚴。 2009年,內政部「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」,也著手規劃健康老人全方位服務,希望營造無年齡歧視的親善社會,成效如何有待檢驗。

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健康老!不怕老!銀髮樂齡好自在!

生命與正義!廢死之爭再起

$
0
0


首播 10月10日(四)     晚20:00
重播 10月13日(日)     早05:00

與談人:
廢死聯盟理事長  瞿海源
冤獄平反協會執行長  羅士翔
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理事長  鄧煌發


10月10日是中華民國國慶日,也是世界反死刑日。死刑存廢在國內一直存在爭議,依據法務部去年七月民調顯示,高達76.7%反對廢除死刑,亦有76.2%民眾認為死刑確定判決應依法執行,今年一月中正大學民調,也有高達九成民眾不贊成廢除死刑。民眾普遍不信任台灣司法制度,為何卻高度信任法院可以公正地做死刑判決?民意支持難以忽視,但與國際人權潮流背道而馳時,政府的司法人權政策該怎麼走?台灣如何朝向廢除死刑的終極目標前進?






和台灣一樣,去年甘比亞、日本、印度、巴基斯坦四國也重新執行死刑。日本在停止執行一年八個月後,於2012年3月重啟死刑執行,當年度共計執行死刑七人,引起日本人權團體強烈抗議。廢死是不會逆轉的世界大趨勢?


贊成死刑的人認為亂世用重典,重罪處極刑可以遏止犯罪、降低犯罪率,廢除死刑就是變相鼓勵犯罪;然而另一方卻認為執行死刑違反國際潮流,且剝奪罪犯改過向善的機會。伸張正義和普世人權該如何兼顧?死刑真是對加害人的最大懲罰?人心真會向善?假釋再犯層出不窮,出獄再殺人,是罪犯還是司法殺人?若是廢除死刑,怎樣才算還給被害人家屬一個公道?已判死刑定讞卻逍遙法外,對被害家屬情何以堪?


司法審判兼顧程序正義和事實認定,一 審、二審、三審,經常在 死刑和無期徒刑之間反覆,生死之隔何以區別?判生判死在法官一念之間?有配套,大家就支持廢死?人民既要人權又贊同死刑,是否矛盾?被害人vs.加害人,誰的人權較重要?

周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生命與正義!思辯死刑存與廢。

人生畢業考 從怕死到pass!

$
0
0


首播 10月17日(四)     晚20:00
重播 10月20日(日)     早05:00

與談人:
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理事長  蘇逸玲
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祕書長 杜瀛岳
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  黃勝堅

死不是生的對立面,而是生的一部分。
──村上春樹《挪威的森林》



在台灣社會裡,死亡是極大禁忌。日常生活中大家怕沾晦氣、忌談「死」字;醫院更不能有四樓和四號房。然而誰能逃過『死』?

根據早期癌症治療的想法,要盡可能搶救到最後一刻,才算對得起病人,身上、鼻孔、口腔、喉頭的各種醫療器材、針劑和點滴,一旁還有呼吸器二十四小時不停打著幫浦送氧氣。根據台灣醫療品質促進聯盟統計,台灣一年花在無效醫療的費用高達新台幣1700億,這到底是延長死亡,還是生命?


為推廣安寧緩和醫療,台灣自2006年開始,開放健保卡註記「安寧緩和醫療意願」,但推動8年來,完成註記的民眾僅有17萬人,還不到人口的1%。安寧療護真的是消極地「放棄等死」嗎?何謂安寧照護?如何幫助患者減緩身心痛苦?也幫助家屬調整心情,勇敢道別?


走到生命的最後階段,在家善終是許多人共同的願望,新北市從7月1日起,開辦社區安寧照護服務,讓生命末期的病人可以回家修養,由醫護人員定期到府提供相關醫療照顧。事實上,醫院設立安寧病房、進行跨科共照、提供居家醫護,原本就是安寧療護的服務內容,但是從醫院走向社區,卻是困難重重,為什麼?


去年,立法院通過《安寧緩和醫療條例》修正草案,更明確地保障病患臨終選擇權,只要有一位最親近的家屬簽下意願書,並經由醫師確認後,就可拔管或撤除維生器材。但是何謂生命末期?誰有權力決定別人生死?


能夠善生、得到善終、與親人善別,是人生最大的幸福,周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與您一起探討生死課題,從容應對人生畢業考。

派遣當道! 職場寒冬望春風

$
0
0


首播 10月24日(四)     晚20:00
重播 10月27日(日)     早05:00

與談人:    
全國自主工聯執行長  朱維立
台灣勞動陣線工作貧窮工作室主任 洪敬舒
執業律師 林垕君


近幾年來派遣勞工越來越多,卻也引發更多爭議,一樣工作,兩種待遇,國科會調查派遣工平均薪資,只有二萬六千八百元,正職、派遣工作內容差不多,為何待遇卻差很多?

2008年金融海嘯後,台灣非典型工作勞動人口大幅增加。臨時性或派遣勞工人數和2002年7萬多相比,足足暴增加了7倍!根據主計總處2012年人力運用調查顯示,臨時性及派遣勞工人數就有57萬,早已超越外勞40萬名。正職工作越來越少究竟是勞動趨勢,還是雇主食髓知味,用假派遣、真僱用來規避勞動法令、降低人事成本 ?


根據人事行政總處所作的調查,政府派遣人數10738人,佔總派遣人數的11.1%,等於十個派遣工就有一個為政府工作。政府機關為何不直接僱用員工?這是否有帶頭作用,使得民間企業仿效,造成勞工被迫接受較低勞動條件?


人力派遣經常受到勞工團體的抨擊,很多人會將派遣人員和『便宜、用完即丟』的形容詞聯結在一次,難道派遣有罪?使用派遣人員的公司,就是無良企業?派遣人力原是臨時任務發生時的「補充勞力」,何時開始卻變成被企業、政府節省人力支出的「替代勞力」?


在歐美國家的派遣員工因沒有退休金,薪水通常比正職員工還高,為何反觀台灣派遣人員工作時間不比正職員工少,但是薪水及福利卻差一大截,甚至發生過派遣員工遇到職場性騷擾也投訴無門?


勞委會草擬「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」即將出爐,針對要派公司進用派遣工比例,採取甲乙兩案併陳送政院審查。甲案明訂,不設派遣員工比例限制,乙案規定要派公司「派遣工及外勞」總計「不能超過40%」,甲乙兩案各對勞工有何影響?若如外傳取消派遣比例上限,將對全台一千萬勞工造成什麼衝擊?

職場保障低,派遣勞工成孤兒?周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派遣當道! 職場寒冬望春風。


信心危機 ?黑心油炒遍台灣!

$
0
0


首播 10月31日(四)    晚20:00
重播 11月2日(日)     早05:00

與談人:  
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  陳美霞
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  游開雄
台灣食品 GMP發展協會祕書長 陳健人
文化大學食品營養系主任  施明智

繼毒澱粉、假米粉、假米、假天然麵包後,現在又爆發假油事件。台灣幾乎每幾個月,就出現一次重大的食品問題,每個人都在問,還有什麼是安全的食品嗎?

這幾年消費者都被教育要買有品牌、有標章的食品,但是山水米混掺越南米,大統用銅葉綠素偽造假橄欖油,富味鄉用棉籽油混充麻油,讓消費者深深覺得被品牌和標章給欺騙了。到底是標章認證出了問題,還是追蹤稽核有漏洞?大統用低價油混充高價油、在市場上販售、已經不是一兩年的事情,難道政府完全都沒有查覺異狀嗎?檢驗確認油品的成份,真的那麼困難嗎?


面對立委抨擊食品GMP認證制度形同具文,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回應:「什麼標示都敵不過人心的險惡」,難道是要對假摻偽造的業者俯首認輸嗎?當連國家掛保證的GMP或CAS廠商都出了包,政府又該如何補破網,挽回民眾信心?

行政院表示,今後除了政府把關、業者自律,還將再加入第三者監督機制;同時也打算號召民間學校或志工,建構更綿密的食品安全監測網。這樣做真的可行嗎?台灣食品業正面臨產業脫胎換骨的轉換期,現有制度和規範該如何相應改變?



衛福部依新修定的「食品衛生管理法」,分別對大統、富味鄉祭出18.5億元、4.6億元行政罰款,檢察官也將以不法所得要求追討!然而,應該沒收不法所得歸給國庫?還是賠償給受害民眾?塑化劑集體訴訟判例,消基會代位求償24億,法院最後卻輕判120萬。集體求償機制不足、不法所得認定太嚴,也是導致黑心食品事件層出不窮的原因?


總統馬英九日前表示,政府要投入更多的人力,長期監測食品安全,要以最嚴肅的態度、最嚴厲的罰則,最嚴密的監測,揪出這些黑心貪財的廠商。但回顧歷次食品安全風波,每一次都看到政府信誓旦旦要有作為,民眾早已聽多了口號,到底何時才能看到成效?周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信心危機?! 黑心油炒遍台灣。

造假是常態?食安風暴何時了?

$
0
0


首播 11月7日(四)      晚20:00
重播 11月10日(日)     早05:00

與談人: 
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 張智剛
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  許惠玉
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  吳家誠


大統爆發油安問題後,衛福部限令各廠商在十月底前完成切結以自清,保證產品原料與添加物都與標示符合,希望讓民眾有選擇依據。如今這起假油事件風波不息,反而曝露出更多造假的品項和違法的廠商,連老字號大廠福懋、跨國食品集團頂新都陸續捲入假油風暴。拿過GMP標章、簽下切結書,這樣的保證都不能信,民眾如何是好?


兩年前爆發塑化劑事件後,舉行首次全國食品安全會議,所定出的管理策略首重「分類、標示」。兩年來竟接連出現毒澱粉、毒醬油、混充米、黑心油!民眾每天開門七件事:柴米油鹽醬醋茶,到底還有多少未爆彈?廠牌、標章、價格、標示…通通破功,政府管理策略宣告無效?


食品安全頻頻出問題,「人少、錢少」是台灣食安漏洞的根本問題嗎?全台灣衛生稽查人員區區784人,估算每人食安預算只有36元,現在正是衛福部執行五年十五億食安計劃的第二年,明年還要再追加三億食安預算,這樣真的夠了嗎?事先預防、事後稽查與善後,孰輕孰重?人和錢要怎麼用在刀口上?


食品藥物管理署在訓練814名志工之後,還打算成立「食安守護聯盟」,號召37所大專院校相關科系學生,一起來為民眾吃的安全把關。出作業給學生,要他們去發現問題的標示,邀集熱血民眾揪出黑心業者,用這些沒有公權力的志工軍團,能夠發揮什麼效用?可能遇到哪些困難?提高民眾檢舉獎金、鼓勵「員工窩裡反」會不會效果會更好?      


回顧歷次食品安全風波,政府都信誓旦旦要有作為,但黑心食品還是亂竄,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錯?殺頭的生意有人做,賠錢的生意無人做,利字當頭,要企業自律談何容易,消費者如何拿回食安自主權?周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造假是常態?食安風暴何時了?

美味多陷阱 食育教你聰明吃

$
0
0
首播 11月14日(四)     晚20:00
重播 11月17日(日)     早05:00

與談人: 
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 張瑋琦
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董事長 朱慧芳
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副主任  張明純


政府不斷宣戰,食安事件仍舊連環爆,混油事件還沒了,銅葉綠素又燒出食品「綠」色危機,連食品大廠南僑、統一都捲入了!食用油、麵條、海苔、貢丸……,消費者不知該如何挑選才安全。


台灣合法的食品添加物,共有17大類799項之多,為了增加口感、色澤、香味,甚至延長保存期限,舉凡米、麵、豆漿、麵包、餅乾,幾乎都有添加物;包括可樂、醬油、咖啡、烏醋裡也有焦糖色素。琳琅滿目、色香俱全的食品,究竟有那些美味陷阱?


食品科技發達,讓商人什麼都『做』得出來:米粉沒有米、木瓜牛奶沒有木瓜、芋頭饅頭沒有天然芋頭、魚丸裡沒有魚、麻辣鍋底是用化學粉末調製…,這些食品添加物藏有哪些不能說的秘密?這次混油危機,又能為台灣食品安全帶來什麼樣的轉機?


民國97年起,政府強制規定市售包裝食品皆應在「營養標示」欄位內,標示反式脂肪酸含量,以便讓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有所選擇。台灣健康醫學會調查發現,至少17種市售零食含過量反式脂肪。究竟什麼是反式脂肪?對人體有何傷害?食品成分表上寫著零反式脂肪,就代表完全沒有反式脂肪嗎?消費者如何從標示中看出玄機?

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大刀闊斧,決定推動全面禁止市市售食品含有反式脂肪,預估每年可以減少兩萬人心臟病發、七千人心臟病死亡。台灣是否也應該和美國一樣,完全禁售含有人造反式脂肪的食物?

日本2005年頒布「食育基本法」,同時把每年6月定為『食育月』,每月19日定為『食育日』,用法律規範翻轉飲食觀念。明明是屬於個人生活的飲食行為,日本政府為什麼要大費周章立法宣導,並且成為兒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?

他山之石可以攻錯,台灣父母能為孩子們做什麼?食農教育如何做、怎樣向下紮根,才能吃得健康又安心?周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美味多陷阱!食育教你聰明吃。

異中求同! 多元成家 大攻防!

$
0
0
首播 11月21日(四)     晚20:00
重播 11月24日(日)     早05:00

與談人: 
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理事長  許秀雯
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教授  王增勇
同志運動倡議者  祁家威


主張同性婚姻合法化的《民法親屬編、繼承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》,日前於立法院完成一讀,交付委員會審查,結果再掀一波同性婚姻該不該合法的論戰。修正草案中明訂,婚約應由不分性別、性傾向、性別認同之雙方當事人自行訂定,而且同性伴侶也可以收養子女。支持者認為,同志本就應該和一般人一樣,享有選擇婚姻、組成家庭的權利;但反對者憂慮,同志婚姻一旦合法後,會衝擊既有的家庭結構和倫理價值。同志婚姻合法化,這究竟是性別平權大躍進?還是家庭價值大崩解?




2001年,荷蘭成為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,隨著同志權益日益受到重視,至今已有十六個國家承認同性婚姻合法。同性婚姻爭取合法化,已經逐漸在國際間成為一股浪潮甚至是趨勢,台灣是否也該跟進?




近年台灣多個民調顯示,逾半民眾支持同性婚姻,顯示台灣民眾在同志議題上有愈來愈開放的趨勢,為何多元成家草案進了立法院,還是引起軒然大波?究竟是否決同性伴侶的子女教養權?還是反對定契約便可成為家人的價值觀?


人人都有結婚成家的權利,但有人為一圓成家夢想,得披荊斬棘艱苦向前!大龜和女友六年前遠赴加拿大進行人工生殖,生了兩個孩子,讓家庭更完整,但大龜想要透過收養來取得其中一個孩子的監護權,台北市政府以同性婚姻尚未合法,不予同意。同性婚姻在台灣面臨哪些難題?又有哪些權利被剝奪?


尊重多元非口號,我們該如何正視同志家庭既存的現實?周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同性婚姻成不成,釐清爭議 異中求同!


天使不落難 ! 打造快樂童年

$
0
0
首播 11月28日(四)     晚20:00
重播 12月1日(日)      早05:00

與談人: 
家扶基金會執行長  何素秋
兒福聯盟研發處   朱崇信
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  王薇君

1989年聯合國制定<兒童權利公約>,訂定每年11月為兒童人權月,11月20日為世界兒童人權日,呼籲各國政府致力保障兒童權利。兒童權利公約第19條:「兒童有免於遭受暴力虐待的權利」。然而長期以來,兒童受虐案件不斷發生,父母攜子自殺悲劇也時有所聞,幼小的生命被大人剝奪,兒童人權何在?

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今年上半年的通報案件,一共有8,493名兒童受虐待;去年一整年總計有19,174件兒童受事件。兒童福利聯盟所發布 的分析報告指出,從2008年到今年上半年,平均每31.8分鐘就有1個孩子受虐,每個月有2個孩子在受虐或殺子自殺事件中死亡。

大家都說,『天下最安全的地方是家,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一塊寶』,但為何父母卻高居施虐者榜首?這又凸顯出什麼問題?傳統文化強調孩子不打不成器,唯有嚴峻管教才能讓子女成龍成鳳。家暴或管教不當導致兒童死亡案例,也因此層出不窮?兒童在家庭中受虐形式還有那些?多少兒童處在受虐高風險的情境中?成人最常忽略或侵犯的兒童權利又是什麼?

在歷次虐童悲劇發生之後,行政部門加強通報系統;立法院也增定兒少法第54條之1,要求警檢司法人員在家長服刑期間,主動調查十二歲以下幼童的生活情形,以避免高風險兒童受虐。兒童權益促進協會更發起連署,要求增修刑法281條之1和286條之2的「虐殺兒童罪」。這些行政和法律措施,可以達到什麼預防效果?

兒童人權包括身體自主權、健康成長權、教育發展權、社會保護權、意見參與權…等等。眼看近年來攜子自殺、受虐、食品危害等社會事件頻傳,立委王育敏與蕭美琴共同召開記者會,呼籲政府與社會重視兒童人權,同時要著手制定「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」,希望明年12月完成立法。這和現有的<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>又有何不同?

目前我國兒少福利預算不及政府總預算1%,明顯低於OECD各國。台灣兒童人權保障最為不足之處是什麼?未來又該如何增加兒少福利經費與人力、強化衛福部內部整合與溝通,以確保兒少福利與權利?

孩子並非父母的附屬品,生存的權利豈可輕易被剝奪!周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天使不落難 ! 打造快樂童年。

青春要設防!穿越恐懼看愛滋

$
0
0
首播 12月5日(四)    晚20:00
重播 12月8日(日)    早05:00

與談人   
桃園醫院愛滋照護中心個管師  孫娜俐
台灣露德協會祕書長  徐森杰
紅絲帶基金會董事 涂醒哲

愛滋病去年首次成為台灣青年十大死因之一,根據HIV感染者通報人數顯示,近年來國內愛滋病患有年輕化的趨勢,1998年到2012年間,15~24歲青年感染愛滋人數,是所有患者中增加最快的一群,到2012年底累計有4700人青少年感染。台灣年輕人染上HIV病毒的主要原因為何?是施打毒品?是不安全的性行為?如何加強年輕人自我健康管理觀念,降低感染風險?

十二月一日世界愛滋病日,2013年防愛滋宣傳重點是『零歧視、零感染、零死亡』,但真的容易做得到嗎?曾經有一名彩妝師小楊配合公司,接受新進員工的健康檢查,繳回的報告上註明他的愛滋檢驗是陽性,沒多久就被迫離職。《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》已明文規定,「感染者之人格與合法權益應受尊重及保障,不得予以歧視,拒絕其就學、就醫、就業、安養、居住或予其他不公平之待遇。」大家也明知愛滋病毒並不會從日常生活中傳染,為何社會上還是有不少人,對愛滋病聞之色變?

桃園醫院調查發現, 62%愛滋感染者離開職場的原因與感染愛滋病毒有關,包括被發現罹病、被同事指指點點,甚至是在上司要求下,不得已離職。長期以來愛滋感染者一直被汙名化,成為骯髒、墮落的代名詞。愛滋感染者以「帕斯提」自稱,就是希望能扭轉社會的誤解與汙名。

國內一份針對1077名網友所做的「愛滋治療認知大調查」,結果顯示超過1成民眾將愛滋病視為絕症;近9成民眾認為愛滋治療極其複雜,其中更有6成以為,患者每日至少要吞10顆藥。究竟台灣社會還存有哪些常見的愛滋迷思?想要做到感染零成長、患者零死亡,根本的關鍵在於零歧視?

沒有危險族群,只有危險行為。感染愛滋病毒不一定會發病,發病也不一定會死亡,愛滋不是絕症,更不應該被汙名化,社會大眾要以正確的觀念去面對接納、友善關懷。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青春要設防!穿越恐懼看愛滋。

清境不清靜?傷痛台灣的縮影

$
0
0
首播 12月12日(四)    晚20:00
重播 12月15日(日)    早05:00

與談人: 
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社長  拱祥生
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 蔡智豪
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秘書長  游文宏


有小瑞士之稱的南投清境農場,環境優美,國內外旅客絡繹不絕,每年吸引百萬人數前往遊玩。然而美麗的背後卻危機重重,根據內政部調查農場目前有133家民宿,竟然只有四家完全合法。而整個大清境區將近一半的面積都屬於災害高風險區。從起建開始,要申請建照、使用執照和民宿登記,每一關卡都要審查,它們如何取得合法登記?不適人居,政府為何一再發建照?政府十多年不作為,放任讓業者和消費者合力啃掉綠色山脈?



清境農場發展超過60年歷史。50年代,政府安排孤軍義民,進入清境農場開墾;70年代因為使用化肥,造成土壤無法種植,不少第二代開始賣地往山下發展;921地震,重創南投縣觀光產業,災後重建帶動清境地區民宿業,從此清境民宿便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增加,成為今天這般模樣。


清境山區坡度大、民宿密度高,在『看見台灣』境頭下,令人怵目驚心,但這133棟民宿可不是一夕出現的,當初政府核可發照,業者興建民宿花費動輒新台幣幾千萬、甚至上億,政府現在如果才看電影行政,施鐵腕取締,業者又如何能服氣?解決清境超限利用問題,拆除是唯一的方式嗎?除了民宿違法,還有哪些嚴重問題?


內政部長李鴻源強調,全國超限利用違建都有清查,只是地方政府力道沒有到位,希望以清境為案例,利用相同的方法和圖資,主動要求地方政府全面清查,訂出短中長期目標,逐步


檳榔、高冷蔬菜、休閒農業、道路開闢、社區開發、遊憩場所興建…,是目前最常見的山坡地景象,究竟該如何兼顧國土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育,以維護台灣自然山林生態,以及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?政府該如何做好土地開發總量管制?又該如何有節奏處理土地利用問題?


清境變危境,傷痛台灣的縮影!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看見台灣,看見改變!還清境一個清靜。

假正義之名?社會住宅引爭議

$
0
0
首播 12月19日(四)    晚20:00
重播 12月22日(日)    早05:00

與談人 
立法委員陳節如辦公室主任  孫一信
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政策組長  江尚書
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教授  王增勇


今年十月七日世界人居日,十多個弱勢團體到行院門口高舉旗幟,抗議政府住宅補貼預算有將近八成用在購屋補貼,租屋補貼只佔23%。老人、殘障、婦女要申請租金補貼更是困難重重。而政府說要蓋社會住宅,卻只保留10%給弱勢者。這樣的做法根本不符合社會住宅的精神!

目前內政部興建五處社會住宅,購置土地就花了三十三億元,卻只蓋了1600多戶,不合成本效益。更有立委質疑,新北市政府的社會住宅,提供給弱勢青年的租金照市價打八折,卻只有不到三成住戶能享有此福利,其餘將近五成住戶則是原價出租。新北市政府表示這是為了避免標籤化,然而這樣的分配比例恰當嗎?是否有圖利廠商之嫌?


住宅法去年正式施行,明定「社會住宅,指由政府興辦或獎勵民間興辦,用以出租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居住之住宅」,算是朝向保障弱勢者居住權利,邁開一大步,但為何實施後卻與社會期待落差如此大?


近年「社會住宅」議題延燒,不僅成為選戰的焦點,中央及地方政府推出的方案琳瑯滿目,「合宜住宅」、「青年住宅」、「公營住宅」等新名詞出現,教人眼花撩亂,然而社會住宅的意涵究竟為何?台灣社會住宅政策,應該朝什麼方向邁進?


相較於歐盟社會住宅平均14%,荷蘭甚至34%、香港29%、新加坡8.7%,連資本主義老大哥美國也有8%,台灣0.08%的比例明顯偏低,該如何做才能「住者適其屋」?以台灣目前情況,住宅政策如果轉為「以租代買」是否能夠成功?


高房價惹民怨,社會住宅真能有效提升人民幸福感嗎?要有多少量、等多少年,才能拉近貧富之間的居住權利?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假正義之名?看社會住宅的爭議。

海岸浩劫!觀新藻礁啟示錄

$
0
0
首播 12月26日(四)    晚20:00
重播 12月29日(日)    早05:00

與談人:
台大海洋所名譽教授 范光龍
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 潘忠政
南大附小彩虹斑馬河巡隊老師  張景傑

紀錄片『看見台灣』以空拍畫面,呈現出台灣美麗山川遭受破壞的實況。其中桃園出海口大片藻礁,被工業廢水汙染而失去生機,看了令人心痛。藻礁是植物礁,由無節珊瑚藻構成,礁體提供小型生物藏匿空間,是台灣西北海岸生態系重要的一環。藻礁形成緩慢,1年只能生長0.1公分,桃園的藻礁大約有七千多年歷史,見証台灣海岸地質與生態演化歷史。然而,在二十年汙染破壞下,原本27公里的藻礁海岸,只剩下4公里。

今年五月,台南大學附設小學的五百多名學生,透過「一人一信救藻礁,寄信給總統」,希望馬總統依據「文化資產保存法」,在桃園觀音海域劃設「藻礁自然保留區」。政府該用哪些具體作為力挽狂瀾,搶救這片瀕危的藻礁?桃園藻礁被破壞,只是冰山一角,台灣海岸還有那些迫切的環境問題呢?

根據專家調查,桃園縣藻礁海岸,受工業廢水毒害,八成以上已經死亡,不再成長。民間團體表示,不但民間工廠偷排廢水,連政府委託操作的觀音工業區,污水處理廠也一樣排放有害廢水。去年一整年,環保一共稽查481家次,開罰達161家次,違規率高達3成,罰金總計將近1600萬。但為何政府開罰,仍然遏阻不了業者偷排廢水?工廠用「作業疏失」、「管線破裂」含混其詞,總是能輕易逃過責罰?

針對工廠私埋暗管、規避稽查,或是將未處理廢水直接排入河川的事件一再上演,環保署將修法提高《水汙染防治法》罰鍰上限到3000萬元,同時也要納入「預防犯」概念,未來只要業者行為有危害公共危險之虞,都可以《刑法》課責。屆時違法公司的負責人、行為人最重恐怕得面臨3年以上、10年以下有期徒刑。這些修法草案最快在1月14日前會送交行政院審議,這樣就能有效遏止工廠惡意排放廢水?此外,只要河川沿岸的工廠做到『合法排放』,海口藻礁生態就會回復、河裡就能看得到魚、環境問題就能迎刃而解?

從孩子看見台灣希望!南大附小十月舉辦「滬外礁學趣」活動,十一月再發起一趟愛與友情的「一同去礁遊」之旅,南台灣的孩子們親近北台灣的觀新藻礁,是環境教育也是生命教育。大人能夠許給孩子怎樣的未來呢?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桃園藻礁在哭泣!搶救西海岸的最後一串珍珠。

零棄養 全領養 毛孩子盼新生!

$
0
0


首播 1月2日(四)    晚20:00

與談人 
寵物友善協會執行長  蔡志強
流浪動物花園協會祕書長 郭銘銘
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   陳玉敏


紀錄片「十二夜」以流浪動物的角度,紀錄牠們被送進動物之家的生活。收容所的犬貓度過十二個晚上後,凡是沒有人領養的就必須被安樂死。「十二夜」上映後,引發民眾對於流浪動物處境的省思。動保團體曾多次拿出公立流浪動物收容中心拍的照片,貓狗都奄奄一息,甚至有狗全身長蛆腐敗,流浪動物在台灣的處境究竟有多悲慘?無人收養就非得安樂死不可? 
       

這些年來,街頭寵物店、動物美容院、動物醫院林立,寵物不再只是動物,而是躍身為生活伴侶、家庭成員,但是這就代表台灣社會對動物真的很友善嗎?為什麼虐待貓狗的事件時有所聞?台灣社會有動物權的概念嗎?動物福利和動物保護又有何不同?


幾年前有一部「再見,可魯」的電影,帶起一股養狗的熱潮,但一段時間後,卻出現大量被棄養的拉布拉多。近年來民眾棄養問題有改善嗎?還是更嚴重?根據北市動物之家統計,近一個月以來詢問認養動物的電話超過一千通,不管是電話或參訪人次都比前一個月增加16%;民眾把家中寵物送往收容所的比率也降低3.4%。這究竟是受到紀錄片影響,同情心發酵而出現的流行風潮?還是民眾對動物權意識的抬頭?人們一時的情感衝動造成動物什麼樣的傷害?


全台超過10萬隻流浪貓犬,農委會將提推動「多元認養方案」,以認養送嫁妝、隔年回娘家再加碼的構想,提供免費狂犬病疫苗、絕育補助等優惠措施,鼓勵民眾認養收容動物,同時建立全國收容動物之網路認養平台,提高收容動物的能見度,讓民眾更容易接觸到認養訊息。這樣做真的可以提高認養率、遏止二度棄養現象?


寵物友善協會長期呼籲TNVR(捕捉、絕育、疫苗、釋放),這個原則對犬貓一體適用嗎?這真能解決現存流浪動物的問題?動保團體呼籲,解決流浪動物的問題,一定要從源頭管制,包括管理繁殖業者、提高飼主責任等等,但是政府做了多少?動保法修法為何遲遲無法從源頭管理?甚至有法律規範,卻難約束飼主責任?

在爭取動物生命權呼聲高漲的當下,我們還能做什麼呢?如何做才能落實保護動物的精神?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尊重被遺棄的生命 ,幫助流浪犬貓重獲新生!

土地強徵!大埔的血淚教訓

$
0
0
首播 1月9日(四)    晚20:00

與談人: 
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 廖本全
律師  李明芝
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 蔡培慧


延燒五年的苗栗大埔土地徵收案,台中高等行政法院在一月三號更一審判決:內政部徵收無理、苗栗縣政府拆屋違法,張藥房等4戶勝訴,徵收案必須撤銷並且歸還土地。喊了多年的「土地正義」終於得以落實?大埔四戶要求還地蓋屋,但內政部認為很多土地跟建築物已經執行完畢,而且土地現在已經當道路使用,所以要發還實質上有困難。若是如此,遲來的正義還有什麼意義?


大埔徵收案是否上訴,內政部陷入兩難,若上訴,就得引用法條補強證據、找到到判決疏漏;若不上訴,就得進行賠償、還地或還屋等措施。更重要的是,會影響其他區段徵收案審查等問題,牽涉甚廣。此外,如果不上訴是否等於承認,內政部核淮徵收、縣政府執行徵收,整個過程違法濫權?大埔案對於正在進行訴訟的「機場捷運A7」跟「彰化高鐵案」兩個區段徵收案,將會有什麼影響?對於同樣因為徵地引發爭議的台南市鐵路地下化,以及桃園航空城,又有何指標性意義?政府如何做才能兼顧法、理、情?


2012年1月4日雖公布施行「土地徵收條例」修正條文,增訂需地機關應進行土地徵收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,但不合理徵收案件仍然層出不窮。民間團體和學者呼籲,立法院應再修正「土地徵收條例」,廢除區段徵收規定;但也有立委認為,區段徵收是國家推動重大建設的必要手段,不宜輕易廢除。


以大埔為例,徵地過程有哪些缺失?為何變成強者欺負弱者的武器?如何有效避免土地炒作催毀農田?如何保障人民的財產權和居住權?國家建設面臨重大困難,又該怎麼突破?


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五年折磨、兩條人命,從大埔事件學到的血淚教訓。


長照開支票! 照護服務追趕老化?

$
0
0


首播 1月16日(四)    晚20:00

與談人: 
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理事長    吳玉琴
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監事    王增勇
婦女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    覃玉蓉


台灣人越來越長壽,根據內政部統計,去年國人平均壽命達到77.51歲,預估五年後台灣將邁入高齡化社會,另外,到去年底為止,國內一共有71萬名失能者,其中65歲以上就有45萬人,平均每個失能者需要1.4人來照護。但目前國內的長照設施和居家照顧人力嚴重不足,未來社會的長照壓力,如何能負荷?又該如何解決設施不夠 、居服員不足的困境?


在立法院審議四、五年、攸關國人老年生活品質的「長期照護服務法」草案,一月八日在立法院完成初審,預計最快明年上路。納入家庭照顧者和外籍看護工,其中外籍看護的聘僱採取雙軌制,除了由家庭直接聘用之外,失能者家屬也可向長照機構提出申請。


長照法具有什麼意義?為何這分整合十七個版本的草案,在部分學者及社福團體眼中只是「新瓶裝舊酒」?內容甚至還有拼湊、矛盾之處?


台灣老人長期照護以及安養機構,所能容納的最大數量只有5萬多人,以致於家庭裡外籍看護撐起長照重擔,長達10年以上。全年無休、24小時不喘息看護、附送家事服務,每個月只領1萬5840元,這固然是對外籍監護工勞動人權的壓迫,也連帶擠壓本土長照服務體系。長照十年計劃已經進入第六年,為什麼卻無法培育足夠本土照護員?為什麼家屬寧願捨棄具有專業訓練的居服員 ?

日前傳出韓國偶像團體Super Junior成員利特,疑似長期照顧失智雙親,壓力過大、心情低落,最後帶著雙親一同走上絕路;在台灣失智症協會實務經驗中,約有七成家屬,在整個照顧歷程中曾出現輕生念頭!如何避免悲劇不斷重演?誰來支持家庭照顧者?


馬英九在2008年競選總統時,提出實施長照保險的競選承諾。但六年過去了,馬政府以續推「十年長照」及完成長照服務法立法為施政主軸,但長照保險法草案迄今還沒有出衛福部的大門。要等《長照服務法》及《長照保險法》雙法合璧,才能建置完善長照制度?才能有效減輕照顧者經濟壓力?許多制度均非一蹴而成,龐大經費也不可能馬上到位,老化的台灣還能等多久?

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長照開支票!照護服務追趕老化?

盼零悲劇! 酒駕分離 平安歸!

$
0
0
首播 1月23日(四)    晚20:00

與談人 
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秘書長  王幼玲
酒駕受害者家屬聯盟  黃俊美
中華民國車禍關懷協會理事長  沈志成


歲末年終,公司行號開始辦尾牙聚餐,這也是發生酒駕案件的高峰期。根據統計,去年1到10月有7500多人因酒駕傷亡,其中1、2月是傷亡人數最高的月份,平均每天有超過30人因酒駕傷亡。喝酒不開車、開車不喝酒,為何如此『知易行難』?為了遏止酒醉駕車行為,過去主要仰賴法律嚴厲性,除了事後處罰,該如何加強事前防範?尾牙喝酒機會變多,除了靠自律、旁人勸導的方式之外,企業還可以發揮什麼樣的力量與角色,杜絕員工酒後開車?


大家都知道酒駕肇事,不僅害人害己,更可能造成無辜家庭破碎悲劇,但仍有許多民眾抱持僥倖心態,即使是執法人員也不例外。2012年5月中正一分局前任民防大隊王姓副隊長和萬華分局警備隊林姓巡佐,兩人喝完酒之後,開車行經市民大道林森北路,疑似違規左轉,使得一名19歲的郭姓機車騎士來不及閃躲衝撞上去,騎士當場傷重不治。事後母親黃女士化悲憤為力量,透過網路與酒駕受害者家屬結盟,一起推動反酒駕運動。受害家屬除了傷痛,還會遭遇什麼問題?如何提供受害家屬法律與心靈上的雙重慰藉?


台大醫師曾御慈被酒駕肇事者奪去生命,柯文哲等醫護人員發起成立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,希望整合社會各領域的力量,每年降低20%酒駕死亡人數。酒駕悲劇不斷上演的癥結究竟是什麼?法務部統計,從民國99年後違背安全駕駛入監服刑人數逐年攀升,去年占全體受刑人五分之一,其中八成有酒駕前科。為何重法罰不怕,一犯再犯?究竟如何才能做到『零酒駕』?有何治標又治本的方法?



為了遏止駕駛人酒駕肇事,金管會也將針對肇事車主加收強制汽車責任險的保費,研議今年三月一日上路。車主投保前一年有酒駕記錄者,一次加費 2,100元,兩次紀錄加費4,200元,依此類推且無次數上限。然而根據強制車險中肇事理賠規則,已經對酒駕肇事加收保費,是否會有重複加費的疑慮?高額保費真能嚇阻駕駛人?


生命無價!尊重自己和別人生命,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酒駕分離 期盼人人平安過好年!

民氣可用保食安! 食管法強渡關山

$
0
0
首播 2月6日(四)    晚20:00

與談人 
中研院院士  周昌弘
台大醫學院毒理所教授  康照洲
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 張智剛
     
《食品衛生管理法》修法過程曲折,終於趕在立法院臨時會最後一刻三讀通過,名稱也改為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》,宣示政府捍衛食安政策的決心。到底我們可以如何期待這次修法的效益?從此就可以食的安心嗎?

這次修法最大的進展,是為食安基金定法源,未來可作消費者受害賠償與協助訴訟之用。但是,引發爭議的複方食品添加物查驗登記,經過折衷協調後仍未能入法,改由食品藥物管理署登錄管理。目前通過查驗登記的單方食品添加物有799種,估計可以組合變化出二十萬種複方,倘若業者故意再加入非合法成分,以衛福部現有人力、稽查密度及檢驗力,有可能揪得出來嗎?

回顧塑化劑、毒澱粉、混摻油,那一件不是「人心險惡」?就算現在修法將黑心廠商的罰則、刑期都提高,但對源頭的複方添加物不查驗登記,後端出事再重罰,真有嚇阻作用嗎?如果複方添加物是出問題的禍首,現在修法又有條件放寬,把政府查驗登記的作為,轉成業者自律管理,那這段時間口口聲聲說的嚴正修法,標準在哪裡?

食藥署在去年底公告食品添加香料標示之規定,相關食品之成品,可以簡化標示為「香料」或「天然香料」,揭露在包裝上,不須完全標示成分。倘若未來廠商把防腐劑、調味劑等當作香料,是否就不用標示?這是否形同在成分標示上開了一個大洞?該如何 「避免暴露商業機密」,同時又能保護消費者「知的權利和食的安全」?

就在食管法修法的這段期間,中研院也公布「國家食品安全維護及環境毒物防治體系建議書」,明確建議政府應有常設專案辦公室,才能協調各部會、統整食安體系。民以食為天!人民現在是吃得不放心,對政府沒信心,政府如何重振食安秩序以安定民心,修法才只是第一步。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民氣可用保食安,看食管法強渡關山!

同工同酬 派遣工保護起步走!

$
0
0


首播 2月13日(四)    晚20:00

與談人: 
自主工聯執行秘書  王英倩
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所副教授   李健鴻
工業總會常務理事   何語


派遣工好『薪』酸!根據調查顯示,派遣勞工的平均薪資約34,989元,是一般受僱員工平均薪資的76%,不僅獎金與年假沒有保障,未來更沒遠景,隨時面臨沒工作的風險。為了解決這現象,保障派遣勞工權益、促進就業穩定,勞委會日前通過《派遣勞工保護法》草案,明定派遣工應與正職員工同工同酬,而且未來企業、政府機關,雇用派遣工的人數不得超過總僱用人數3%。

台灣討論《派遣法》草案已久,在景氣持續低迷環境下,派遣是企業節省成本的手段,也是勞工低薪的元兇。有了專法,派遣工的命運就可以大翻轉了嗎?沒想到草案一出,工商團體罵翻天,勞工團體不領情,學者也有不同意見。


《派遣法》草案採負面表列,包括醫事人員、保全、航空、漁船船員以外船員、大眾運輸駕駛人員、採礦人員、及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等七類勞工,不適用派遣業務。勞工團體擔心,這將為企業大開方便之門。派遣合法化,會讓派遣問題愈發嚴重!企業主則擔憂,這將使人才運用無法彈性化,增加經營困難。


《派遣勞動保護法草案》第16條明定:「派遣事業單位給付派遣勞工於要派單位工作期間的工資,不得低於要派單位雇用從事相同工作性質、內容及職務勞工的工資。」如此一來,要派單位不能再以「非正式員工」為理由,壓低派遣人員的薪水,因此也要付出更多的價金給派遣公司,才能符合同工同酬的規定。但這項條文也有但書:若以「績效、工作經驗」等「正當理由」不受此限!這豈不是又為企業主開了降低薪資的方便門?同工同酬的法律規定,會不會讓派遣工看得到、吃不到?歐盟、日、韓各國都有勞動條件平等的規範,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?


人力派遣經常受到勞工團體的抨擊,很多人會將派遣人員和『便宜、用完即丟』的形容詞聯結在一次,難道派遣有罪?派遣人力原是臨時任務發生時的「補充勞力」,何時開始卻變成被企業、政府節省人力支出的「替代勞力」?學者提醒,限制派遣人數比例,未必能促使企業主提昇勞動品質。一旦派遣人力額滿,很可能就轉為業務外包,屆時恐將又爆發濫用承攬的問題!

政府該如何兼顧派遣勞工就業安定,又能調和勞動力供需?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同工同酬,派遣工保護起步走!

避退場?拚優質! 高中職力抗少子化

$
0
0
首播 2月20日(四)    晚20:00

與談人

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  黃新發
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 周祝瑛
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私校委員會主委  吳忠泰
全家盟十二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  謝國清

近年來台灣生育率持續下降,『少子化』現象對台灣教育的衝擊正式引爆!就像一波波浪潮,從國小、國中往高中職推進。去年開始陸續有私立高中職傳出招生不足、財務困難、積欠老師薪水的困境,預料今年就會有學校撐不下去而退場。目前私校經營面臨哪些困難?有地域性差異嗎?公立學校就高枕無憂嗎?

少子化現象並非一日之寒,早在多年前專家學者就已苦口婆心提醒政府要提早因應,政府教育統計也顯示,學生人數如坐溜滑梯一般快速銳減。但是高中職數量卻由1995年的409所,攀升到2013年499所。再從趨勢推估,103學年到112學年入學的高中職新生,每年持續遞減8500名。學子越來越少,學校越來越多,我們將面臨許多學校根本沒有學生來唸的窘境,該如何是好?

教育部訂定高中職退場機制三部曲,學生人數300~600人需接受「發展輔導」;100~300接受「轉型輔導」;不到100人需接受「退場輔導」。以學生人數多寡來訂定是否要退場,這樣的機制公平嗎?偏鄉學校若因學生數少就得退場,偏鄉孩子受教權,是否因此被剝奪?豈不是更弱勢?對於進入輔導階段的學校,又該如何保障師生權益?私立學校因為學生少、經營不善就得退場,公立學校呢?是否也有評量公立學校辦學成果的機制?

全台灣目前有18所高中職被列入輔導名單,但即使學生數掛零,學校也不輕易放棄谷底翻身的機會,力拚轉型東山再起。為什麼辦不好的私校不願意退場?教育部又該如何介入?私校法第55條明文規定『私校辦理不善,屆期未改善主管機關可命停招』。教育部本來就有權勒令停招,為何遲遲不祭出「尚方寶劍」?

根據私校法規定,私立學校解散停辦,土地不能移轉作營利使用,只能捐給當地政府或做公益用途?這是私校不願退場的主因   ?為了要增加退場誘因,內政部原則同意將現有校地,變更為商業價值高的土地。土地變更後,校董捐出2至4成土地給政府,可領回6至8成土地 。消息一出,立刻被教育團體抨擊圖利不良私校,教育部也否認這個作法。那麼,是否還有其他促使退場的積極作法嗎?

在少子化衝擊下,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。區域均質、學校優質的政策大旗揮舞,公共性至上的口號震天價響,是否也會抵消高中職的退場機制呢?週四晚間八點NGO觀點,拒退場?拚優質! 高中職力抗少子化!

Viewing all 90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




Latest Images